制冷剂是空调、制冷设备中的工作流体。它在空调制冷设备系统中循环流动,通过自身热状态的循环变化与外界不断交换能量,达到制冷的目的。作为制冷工作介质,习惯上称为制冷剂。或简称工作物质。
只有在工作温度范围内能汽化和凝结的物质才能用作 制冷剂 。制冷剂是如何发展起来的?
制冷剂是如何发展起来的?
1834年,乙醚是最早使用的制冷剂。缺点是易燃易爆,低温提取时蒸发压力低于大气压。
1866年维德豪森提出使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。
卡尔·林德于 1870 年使用氨作为制冷剂。
1874年,拉乌尔使用二氧化硫作为制冷剂。
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在历史上曾经是比较重要的制冷剂,但二氧化硫有剧毒,作为重要制冷剂已经使用了60年。但它无毒,使用安全。它作为制冷剂在船用制冷装置中使用已有50年的历史,直到1955年被氟里昂取代。近年来,二氧化碳因其良好的热性能和环保性能而受到人们新的关注。
共沸制冷剂的使用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
20世纪60年代非共沸制冷剂的使用
20世纪80年代,科学家确认CFCs(氯氟碳化物)是造成臭氧层破坏和温室效应的有害物质,并开始限制和替代CFCs(氯氟碳化物)和HCFCs(氢氯氟碳化物)。目前最有前途的替代制冷剂是氟里昂中的HFCs(氢氟碳化物)。
总的来说,制冷剂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:
第一阶段(1830-1930):
主要采用氨、二氧化碳、二氧化硫、水等作为制冷剂。其中一些是有毒的,一些是易燃的,还有一些是低效的。大约花了100年的时间。
第二阶段(1930-1990):
主要使用CFC(氯氟烃)和HCFC(氢氯氟烃)制冷剂,其使用历史约为60年。
三个阶段(1990年至今):
进入以HFCs(氢氟碳化物)为主的时期。